万向娱乐
2024年9月19日9时14分,第59颗、第60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两颗卫星,标志着整个工程正式收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雷淼介绍,这两颗卫星虽名为备份星,实为主力军,不仅承载着为北斗三号“升级”的作用,还将为下一代北斗验证技术。
可能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印象中北斗系统早就建好了,怎么又收一次官?大家没记错,早在2020年6月23日,随着北斗第55颗卫星发射,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即已完成。后来发射的第56颗到第58颗,以及最新发射的第59颗、第60颗卫星,实际上都是这一系统的备份星。这5颗卫星各有重任,或负责提升硬件能力,或负责扩展系统服务,或在支撑系统稳定运行和规模应用的同时,为下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技术升级进行相关试验。比如,第59颗、第60颗北斗三号卫星已升级星载原子钟配置,并搭载了能建“聊天群”的新型星间链路终端,科学家将利用这些新设备进一步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可靠性及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等服务性能。同时,这两颗卫星将在确保导航系统精稳运行的基础上,开展下一代北斗系统新技术的试验试用。
卫星导航在国家安全、交通运输、抢险救灾、信息化建设、抢占轨道资源、提高航天技术等诸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国必须开发建设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而不能在此领域依赖国外,埋下受制于人的隐患。2023年11月,包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准和建议措施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0最新修订版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一进展验证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服务能力,对于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航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长风日前透露,我国将加快推动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发展,加大对不依赖卫星的多种定位导航授时手段的技术攻关,“在2035年前,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北斗三号导航通信芯片(供图:视觉中国)
记者:汪丹